更深層的意義在于,此舉推動了全球氣候話語權的再平衡。長期以來,氣候議程由發達國家主導,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熱帶雨林國家常被視為“問題承擔者”而非“解決方案提供者”。而今,巴西借主場之利,將亞馬孫從“被保護對象”重塑為“氣候行動核心”,提出“雨林即基礎設施”“原住民即守護者”等新敘事,推動國際社會承認生態貢獻應獲得實質性補償。COP30期間啟動的“熱帶雨林永存基金”和原住民參與機制,正是這一理念的制度化嘗試。
此外,大會選址貝倫也傳遞出對“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”(NbS)的高度重視。在技術減排路徑日益飽和的今天,保護與修復自然生態系統被公認為最具成本效益的氣候干預手段。雨林不僅是碳庫,更是水循環調節器、生物基因庫和文化多樣性載體。COP30將氣候與生物多樣性議程深度整合,標志著全球治理正從單一減排思維,轉向系統性生態修復思維。(本文由AI輔助生成)
2025-11-05 17:14:44
2025-11-05 16:10:11
2025-11-05 16:00:14
2025-11-03 16:23:28
2025-11-03 16:13:19
2025-10-28 16:11:24
2025-10-28 15:49:20